威海市教育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马向华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我们虽不曾与黄河有地缘上的相亲,但共守一片海,同怀一腔情,以《黄河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艺术综合项目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我们也深度投入了黄河文化的怀抱,深度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行走黄河沿岸的心之所系,深度倾听着省教科院领导、各高校专家的心之所系,更深切地认同并理解着黄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以及促进黄河文化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怀和使命。
非常感谢省教科院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从最初为申报课题走近黄河文化到荣幸的立项后这3个月来我们依托课题开展的一系列走进黄河文化的各类教研活动、中小学校园艺术综合项目等,尤其是11月27日,刘教授和李院长的讲座以及东营、济南等地市学校课题主持人的分享,从中,我们深受启发,一方面帮助我们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重新审视了最初对课题研究的架构和思考,发现了许多不完善的规划和表达;一方面又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后续走浸黄河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点亮了明灯。接下来,我代表威海市教育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黄河文化项目组全体研究人员向大会汇报《心之所系 素履以往----黄河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艺术综合项目的实践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报告,我将主要从课题研究的定位、思路、机制创新和成效、思考4个方面来阐述我们在学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研的全程。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给予批评和提点。
一、课题研究的定位: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其课程理念之一强调了: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022年7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申报工作启动,黄河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和强大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怎样使黄河文化涵养生命,化育心灵,让青少年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如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教育高质量发展?怎样综合利用艺术各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凸显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的统领下,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艺术教育与黄河文化(非遗、国学礼仪、农耕文化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彼此融入,可谓是风劲扬帆正当时。在此,也再次深深地鞠躬感谢省教科院领导给予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二、课题研究思路:
以区内4所小学、1所中学为课题样本校,通过聚焦核心素养,依据课题研究、课程建设、学校提升、学生发展的逻辑,聚合区教研中心的顶层规划力、专业研究力、机制创新力、督导组织力及实践行动力,在目标定位、实践探索、评估论证、改进优化、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平衡AS 项目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的合和关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本课题通过建构理念,达成共识,拟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特色成果3方面进行实践:研训一体,促进艺术教师专业发展;通过AS 课程以及主题活动的建设,推动AS 项目的内涵式发展;黄河精神与黄河文脉同频共振,五育融合创新艺术特色课程建设;课内课外衔接拓展,增强黄河文化入校园建设全域联动;通过组织纵向衔接的黄河文化(主题)大单元教学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开展黄河文化主题在艺术 学科中的相关性融合(跨学科课堂教学的联合教研),将主题学科化与学科主题化融为一体,对黄河流域风土人情展开研究性(项目化)学习;将人人参与、班班活动的艺术周、主题月、沙龙派对等项目与文旅、科普、数媒、艺术、劳技、宣讲等AS 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表达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图7:《 黄河文化融入中小学AS 项目实践研究》基本思路图
三、机制创新和课题研究的成效:
用科研的方式做教研、用教研的思维做科研。暑期薄院长在《中小学教
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中的一句话,为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机制创新理顺了思路。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课题联动、联合教研、文化融合三方面机制的创新,促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课程特色化建设过程提质增效。
1、课题联动:省市两级课题协同推进,全面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
对课题主持人十四五期间立项的市课题《区域推进基于课程领导力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的行动研究》研究目标之一:建构特色课程群,力促学校特色建设。与省课题《黄河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艺术综合项目的实践研究》相近的目标:将黄河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通过与学校特色(课程)的融合、创新,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丰富学校的特色(课程)发展及思政教育思路,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协同,既基于课程领导力有效融入黄河文化促特色有内涵,更聚焦黄河文化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艺术综合项目有体系、有底气。
(1)着眼黄河文化之优秀的传统文化,建构、完善校园艺术特色课程。
沈阳路小学以美术学科为龙头,围绕黄河非遗文化,开发、形成了沙画、剪纸、皮影、国画、甲骨文、扎染等多门校本课程。沙画课程着重探寻二十四节气的季节特点、物候现象、气候变化及文化内涵等,制作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海报、沙画瓶等创意美术作品;皮影课程在了解黄河流域皮影戏的艺术特点、传承流变、制作方法的过程中,与戏曲结合演绎一场皮影戏,着重探究陕西地域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等;国画课程着重研习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把黄河及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绘画的题材,抒发自己对黄河的情感;甲骨文课程以百家姓为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姓氏的汉字演变,学习汉字知识,感受书画同源的真正内涵,绘制甲骨文百家姓图谱。
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并创意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体会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新课标对美术学科教学目标的建议。
同为剪纸特色课程,小学以情境入手,通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事
迹等,创设主题艺术展黄河英雄儿女;高区一中则将传统剪纸课程升级为项目化剪纸课程,将内容锁定在表现黄河故事中最绚丽、最拔萃的仰韶文化、生肖文化,表现革命英雄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时政等。
这是,学校初三年级结合美术教材土与火的艺术单元开展的千年遗韵黄河情活动,感受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用剪纸形式表现仰韶陶器, 让文物活起来的图片资料。通过:
A学科融合,了解仰韶文化的历史知识。
B绘制手抄报,理解对仰韶文化的内涵。
C绘制彩陶纹样,领略纹饰之美。
D剪刻彩陶小品,传承黄河精神。
以级部为单位的项目化创意表达在艺术长廊展示时,吸引了来往学生驻足欣赏,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体现艺术化表达黄河文化的情趣和意蕴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2)聚焦黄河文化之革命文化,开展红色歌曲主题大单元教研活动。
通过小学三年级的《小号手之歌》、《共产儿童团歌》、《卖报歌》三节课,将红色革命精神渗透在音乐作品的具身学习过程中,将美育与德育自然融合;纵向上,以节拍、音乐风格、题材、体裁为线索进行了学科性的递进与深化;又分别结合了《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分列式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音乐作品,进行了知识能力的提升;横向上,以情感的贯通、推进和升华,落实课程育人的精神。(视频)《小号手之歌》以学本领、修品行成为小号手的任务为抓手,《共产儿童团歌》以重温儿童团员的烽火岁月为情境,《卖报歌》以音乐家聂耳扎根于生活、为祖国高歌、创作的线索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全身心沉浸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提振精神、具身参与,突出自主探究的过程和评价的能动性。
学校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充分挖掘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调度了作品中的红色主题情境,从审美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姿态体势、精神面貌进行了调整,切实地通过教学活动的设置与技术手段的辅助为黄河文化主题音乐的大单元教学创新了范式。
2、联合教研:跨学科教研推陈出新,精准赋能 黄河流域的学科教学。
(1)以课程育人为推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育人模式。教研中心艺术学科教研员联合地理学科教研员,共同打造了基于课程领导力的地理 艺术跨学科大单元(双师)教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深挖课程的多元性,通过艺术作品的穿引以及对艺术学科语言的审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具身体验和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
在第一课时《探访母亲河》的三个篇章中:初识母亲河,再识母亲河,礼赞母亲河。音乐教师以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导入,从作品的速度、力度、情绪、演奏技巧等要素着手,引领学生展开联想,逐步走进作曲家塑造的黄河;在课的第二部分解锁黄河贡献之一的旅游资源环节,通过民歌竞猜《在那遥远的地方》、体验安塞腰鼓、辨识敦煌壁画中的民族乐器等活动,音乐老师又客串了一回导游,师生行走在地理和音乐之间,思维活跃、精神愉悦地领略着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并深入其中学习并生长着。
将美术融入地理课堂,让黄河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中。第二课时,从两幅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所体现出的黄河水文特征入手,走进作品的美术语言,深入分析其所表达的人文内涵——团结奋进的黄河精神。随后,将这种精神贯穿课堂始末,融入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其过程少去了许多教与学的味道,多添了一些使命与责任的情愫。治黄百难,唯沙为首。学生在手绘由蓝变黄的黄河干流,勾画、分析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的过程中,深入问题﹣分析原因一形成解决问题的开阔思路。最后,以审美的视角欣赏山东治理成效,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当两节课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中落幕时,相信牵挂黄河的情感却将持续激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包裹着地理的知识有温度地安放在记忆深处。
以艺术之美将黄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提升了他们理解和探究学科知识的能动性,产生了双师教学1 1>2的增值效应。
(2)省级两项课题友情联谊,驱动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沈阳路小学《黄河文化系统融入小学多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下周的活动,通知已拟活动还未做。
3、文化融合:黄河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系统和谐相容,促艺术综合活动多元精彩
实验小学依托学校的传统文化特色,提炼孝 俭 信 仁等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开发了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主题的多学科融合课程,又依托学校的传统文化月与学科艺术节,开展了黄河主题AS 实践活动:以孝、俭、信、仁为主题,通过歌曲、朗诵、舞蹈、舞台剧、器乐、武术等多种形式,在展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将汉字文化、武术文化、历史文化等黄河文化内涵融入其中。确定主题、明确任务、人物故事选择、表演形式、道具制作、舞台调度等等都由学生自主设计,每一个故事的讲述、每一个作品的表演、每一个道具制作都能体现学生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表达。巧手蕴巧思黄河艺术展中,开设笔墨丹青楹联展厅、晴耕雨读书香展厅、敦礼明德传统文化展厅、天天向上葵文化展厅四大展厅,通过书法、联配画、剪纸、布艺、香囊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了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及人物精神,使葵园全体师生抬头低眉间都能体会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学期面向人人的全校班班展活动在下周进行,上周已完成了预演。)
高区一小将黄河文化融入学校的星火光·燎原志党建文化,以党史、烽火、英雄为专题,持续推进红色星火宣讲活动,开展黄河主题AS 项目:打造特色活动室,班级主题板报,红色文化长廊,营造红色教育氛围;启动教师、学生四级星火宣讲团,围绕烽火燎原志英雄燎原志主题开展仪式化、主题化、生活化等多种形式的宣讲;以楹联、吟诵、书法为切入点,举行关注美好 联墨抒怀喜迎二十大现场联墨展示等活动,引领全校师生在艺术化地表达中,将黄河文化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心底,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四、课题研究的新思考:赓续文化内涵,砥砺学习 务实行动。
回首三个月以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很多问题:
1、课题组成员有热情、有干劲,在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时,多凭经验主义,欠缺对黄河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
2、秉承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双线并行的模式,研究成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需不断加强对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究和思考;
3、转变观念,平衡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依托黄河文化,落实艺术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尝试解决教师碎片化的工作现状,切实为学生的育德、增智、育美服务,促师生在同学共进中不断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和自强。
课题的研究不是终点,以课题研究驱动解决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存在的一些痛点、难点问题应该更是课题研究者的职责所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素养为导向。心之所系、素履以往,愿艺术不止于艺术作品,不止于艺术形式,有幸通过《黄河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艺术综合项目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走进了一个高端、专业又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们愿不断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汲取成长的历练,不断为教育教学的艺术化而竭尽全力。
文章推荐: